2008年,當我進行環台建築之旅時,台東的公東高工聖堂即是我預定的行程之一。那為什麼拖到現在才寫呢?咳...

 

公東高工聖堂於2003登錄為台東歷史建築。1957年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會長錫質平神父為改善原住民生活,打算創設一所技藝訓練中心。錫質平神父透過瑞士技師工會及德國 Miseror等組織的捐助,於1958年春開工,1960年完工。(原文節錄自: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intermezzi/sets/72157605532635422/)

 

這座聖堂在我參觀當時應該是已經不對外開放﹝可能需要團體事先預約﹞,但當我一個人在建築物旁晃來晃去,一邊拍照一邊懊惱不得其門而入時,很幸運的遇到了一位熱心的老師,問我是不是要來參觀教堂,他可以幫我開門等我參觀完他再鎖門下班。就這樣,可能是一種緣分,也可能是上帝的旨意,沒有讓我白跑一趟。

 

 

整座建築物最上層為聖堂的位置,從外觀可以看出上層聖堂很特殊的窗戶開口位置及數量、單斜面的屋頂以及突出的洩水道。不經讓人很好奇室內的採光、通風狀況如何。

 

建築物的樓梯並不在建築物內部而是在室外,拾級而上還可以看到牆面的開口以及從中交映的樹影。

 

 

原本應該是很標準的清水混凝土,後來不知何故上了一層白漆,但還是可以看得出原本厚實的材質與顏色。

 

 

 

聖堂的入口是兩扇對拉的木門,緩緩拉開木門,聖堂印入眼簾。

 

乍看聖堂的感覺會讓人有點不對稱的感覺,可能因為斜面屋頂的手法,讓它少了一點一般教堂十字結構的對稱感。正前方為造型很特殊的耶穌像及聖台,左右兩側各有一間儲藏室﹝過去可能是聖器室或告解室﹞。縱向一道下垂直的壁面連結橫向樑支撐斜屋頂。

 

聖堂內部真的不亮﹝照片拍不好的藉口?﹞,兩片屋頂交界的高差成為室內自然光及通風的來源,卻也是最符合自然的方式。但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構不經讓人聯想到堆積木和摺紙啊!

 

建築物外觀看到的大大小小尺寸不一的開口,在室內成為一片片的花窗,每一塊圖樣都不同,透過室外光線的照射,沒有很繁複的花樣,卻傳達出最直接最簡單的訊息。

 

聖堂細部的禮拜椅,穩固的混凝土基座配上柔和的木質檯面。像問號形狀的混凝土基座,讓人很好奇這灌漿是要怎麼處理?讓人不得不佩服設計者對材料結構的掌握及工匠施作的用心。

 

聖堂的地磚透露出歲月的痕跡,引領著多少信徒的朝拜腳步。 這座位於學校內的聖堂,如果不是被列為歷史建築,恐怕已經面臨拆除的命運。但以它的保存狀態,還能夠支撐多久,恐怕沒有人知道。

 

 

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kl23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